
```html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通过描写一个理想化的小世界,展现了作者对人生、世事和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重新诠释《桃花源记》,以期为不同读者或教学场景提供更贴近生活的解读。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 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 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小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理想生活。
(二)疏通文意
1. 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 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 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 线路梳理与段落复述。
(1)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 对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 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 桃源中的人避秦时乱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