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一些关于体态律动教学的改写版本:
体态律动教学:音乐教育的新视角
体态律动作为瑞士教育家、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其创作力与创新能力。
背景介绍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驱动因素。而体态律动教学法则为音乐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视野与窗口,在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最直观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舒伯特《军队进行曲》时,教师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乐曲的内在韵律。
具体实施方法
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法课程中,学生学习的状态往往被动式,往往是教师先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的原理及教学过程,随后带领学生完成部分课例的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认识教学方法,没有主动体验相关教学法的功能与效果。
-
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续稳定的兴趣和爱好[3]。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的运动知觉、听觉显着增强,在节奏、旋律方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这时教师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初中欣赏课《G弦上的咏叹调》时,作品的曲式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枯燥,但可以通过手势的律动来表现曲式结构,第一段旋律用食指表示,重复时用手掌表示,出现新的旋律时用食指和中指表示。 -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要通过聆听来获取,那么如何让他们听懂作品呢?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感受和体验音乐,并能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阐发独立感受和见解[4]。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教师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声音和速度,教师用两种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里的一段唱腔:53630│53630│……第一种用齐步走的方式,在休止符处不做停顿,第二种方式是用脚步一顿-un til-do,带着喘息的声音,学生就能体会到第二个比第一种更能体现纤夫拉纤时的劳累和叹息,感知音乐的形象和意境。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学生可以借助律动来表现乐曲的旋律,边听乐曲边摇晃身体,从而总结出摇篮曲优美、安静、抒情的特点。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保持持久的音乐记忆
新课标强调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获得内心感受、体验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体态律动实践中,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流动飘舞的运动状态和感觉。木偶娃娃走到花草地做旋转动作,走到开满枝条的地方做双手飘扬的动作,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律动,在乐句的第一强拍上用较大的动作幅度来表现,如双手伸开来旋转,表现重拍的特点等。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持久的音乐记忆。
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其新颖的教学模式、浓厚的兴趣氛围辅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丰富了教育手段,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上为改写后的版本,请根据具体需求调整内容和格式。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