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徐志摩
徐志摩是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的之一,以其独特的个人自由天性和对个人追求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方面,他的作品《再别康桥》成为了影响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现实(1) 金柳:康桥的新娘
徐志摩在诗中写道:“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用“金”来比“新娘”,形象地描绘了康桥河畔的柔美意境。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情感巧妙结合,展现出对康桥河畔美景的深深情谊。
板书设计:徐志摩简介
现实(2)诗中的“花红柳绿”
在《再别康桥》中,“花红柳绿”成为了诗歌最为动人的意象之一。作者以暗喻的手法,将“花红柳绿”比作新娘,既表达了对康桥河畔自然美景的赞美,又展现了诗人对康桥河畔人物情感的深沉感情。
板书设计:浅析《再别康桥》中的“花红柳绿”
教学环节分析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教学内容:上网搜索徐志摩、康桥图片、诗题及配乐朗读。
-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 预期效果:学生通过信息搜索,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回顾
- 徐志摩的生活及其创作背景。
- 《合金》中的“星辉斑斓”与《再别康桥》的“河畔的金柳”。
- “花红柳绿”在诗作中表达的情感与意象意义。
教学方法
- 角色扮演:学生自读思考,提出问题(如徐志摩是怎样的人?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 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课堂讨论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感受、理解与困惑,培养人文情怀。
教师小结
- 突出徐志摩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 强调诗歌中“花红柳绿”、“金柳”等意象表达的情感真挚性。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与康桥相关的问题,如:
- 感受河畔金柳如何象征康桥的柔美?
- 尝试用一两句话写一句诗作模仿徐志摩的风格。
《再别康桥》的作业分析及评析
第一部分:背诵课文
-
背诵
教师要求学生默念整首《再别康桥》,并要求背诵时要连贯、流畅。背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表达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方法。 -
试读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求学生尝试对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即赠日本女郎)进行赏析。以下是学生的部分思考和分析: -
第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
第二句:“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中,“水莲花”作为意象用来衬托少女的娇羞之态。有人可能会认为“水莲花”并不是诗的主要意象,而是用来补充整体氛围的比喻,但“水莲花”更强调了“娇羞”的细腻与美好。
-
第三句:“啊,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中,“珍重”表达了对女郎深深的爱慕,而“蜜甜的忧愁”则暗示了离别的情感深沉。
此处答案为(B),认为“水莲花”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比较作业
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中,“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问题,是否恰当?以下是对该学生的评析:
-
正确性分析
“水莲花”虽然是一个意象,但其作用在于“与娇羞”相叠加,让人难以分辨谁在主导。“水莲花”暗示了少女的娇羞,“低头鞠躬”则表现出温柔。两者的结合并不失美感。 -
不恰当之处
如果学生认为“水莲花”不是主要意象,可能因为其描述不够突出或与整体情感不符,那么该部分就是不恰当的。但根据教科书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徐志摩诗歌的重点,因此学生应将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第三部分:写作
学生的作业要求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思考:
-
分析
该文以“沙扬娜拉”的离别情感为背景,通过对三个短句的分析,揭示了女郎的娇羞与深沉的情感,以及徐志摩如何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意象来表达离别的复杂情感。同时,作者还展现了对日本女子离情别绪的艺术处理。 -
写作方法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选取一个关键句或段落进行分析。
- 提到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结合个人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第四部分:作业答案
-
背诵
学生默念《再别康桥》,并要求逐句朗读,确保无误。教师可以进行复述或分组讨论以增强记忆效果。 -
试读作业
-
该文比较了“水莲花”是否是主要意象的问题。
- 正确:作者指出“水莲花”并非诗的主要意象,而是用来补充整体氛围的比喻。
- 不正确:如果学生认为“水莲花”并不是诗人所用的主要意象,那么该部分就是不恰当的。
-
写作 学生需要围绕《沙扬娜拉》展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如上所述。
总结
通过这几次作业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徐志摩诗歌的特点以及其在表达离情别绪中的巧妙之处。同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